2019年11月28日,在学校的大阶梯教室,初二年级师生共同聆听了一场题为《中国音乐随想》的讲座🧑🏿✈️。邀请的三位老师分别是🧑🏼🦲:郑骥🤷🏻🥾、王志杰和嘉彬🫷🏿。作为主讲的郑骥老师是一名青年作曲家、竹笛演员和音乐人。
讲座一开始,郑老师就以幽默风趣的讲课风格深深吸引了大家👩🏿✈️。他先是用竹笛吹奏了几段民乐👨🏼🦱,让同学们猜测乐曲的属地、风格和感情➛📨,同学们由此感受到了音乐是能说话的🏊🏽♂️。接着🥨,郑老师又讲了音乐和舞蹈的产生过程👈:音乐产生于劳动,世间万物发出的都叫“音”,只不过音又分乐音和噪音🫳,人们将乐音有规律的排列起来就是“乐”,音和乐再加入人的情感表达🧑🎓,就是音乐。古时候的人们并不善于表达情感🌋,于是就通过发出夸张的声音和手舞足蹈来表达🚱,这就是最早的音乐和舞蹈。此外,中国音乐中民间音乐的特点与各地语言有着极大关系。
随后𓀜,通过郑老师的讲述,我们知道了《诗经》是由“风”👩🍼🤸🏻♀️、“雅”和“颂”组成的。“颂”是古代的祭祀;“风”是民间音乐💬🪀;“雅”则是达官贵人所听之曲。但《诗经》现在只有词而无曲,它原来是有旋律的🔕,只是没有全部记录下来,现存曲谱有的只是《文王》当中的四篇了🪼🦻🏻。还有👨👧:宋《风雅十二诗谱》有争议🍴,它不是当年《诗经》所吟诵的旋律,应该是在《诗经》原词基础上重新谱曲的𓀖,但它的意义在于至少它源于宋代,所以一定带有那时的音乐特点☞。
郑老师还告诉我们:在古代😏🏊🏿♀️,民间音乐对宫廷音乐产生着很大的影响。在民间,南北融会贯通🤳🏼,最终形成以《传奇》为主带有杂剧特点的昆曲🧑🏽🦱。昆曲被传入宫中🙏🏽,加了宫中一些元素形成十番乐。而后☂️,带有宫廷特色的昆曲“十番乐”又被传回民间🦛,在南北各地流行起来。现在的宫廷剧中目前还没有出现十番乐,很遗憾。但憧憬有一天通过人们对中国音乐的关注,能实现把真实声音无论通过演出亦或是公共媒介(影视、广告作品)传播给大家。
最后,郑老师深情地说🐕:中国的音乐源远流长🔩、博大精深,我们应该通过了解、学习这些音乐而爱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,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。
整个讲座持续了一个多小时🦷,但过程并不枯燥,因为中间有许多互动环节🫏:除了郑老师时不时的竹笛演奏之外🚴🏽,还有王志杰和嘉彬两位老师配合讲座内容🆗、所演示的各种各样不同的民乐👨❤️💋👨。主讲与同学们的频繁互动,学校京剧社的同学们为大家演唱的京剧经典片段(此前她们在市级活动中曾有精彩的亮相)成为讲座中的两大亮点🏃🏻♀️➡️🍗。
通过本次讲座,初二年级的师生们既对中国音乐有了深入的了解,同时又对中国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感悟。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过程中,我们永远在路上🤾🏻♀️。